清华国学四大家: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赵元任
姓 名 字(晚辈)
王国维,前清秀才,不新不古,19c末考完秀才学日文,东文学社,学康德哲学,叔本华哲学,西方理科的学问= > 日本留学 剪辫 => 辛亥革命 回来 留辫子
王国维自杀 1927 6 2
北伐革命军往北
原因:从某种文化中长出来,对该文化有极深的感触,当看着这个文化消失败亡,极大的痛苦。精神上的解脱自由,若无法跟随新时代,则为文化而死。1927年逐渐消逝的中国文化。– 《人间词话》 解读中国文化的精髓。
理想与写实的融合。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不新不古,不中不西,中国第一个把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和哲学理念带进中国旧文学和古文学整理和研究。
但是
词话:古典,文学批评,点评,闲散,古风。所以不会是受西方影响的,非常系统逻辑连贯定义清晰地写作。
第一句 整本书core “境界”
可以却没有为境界下一个严谨的定义,
境界– 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 “六根”: 感知世界。人的六种感官能力,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 意(mind) - “六视”: 眼视 … - 感受到的外面的东西 “六尘”:色(形象),声, 香,味,触,法。
六根碰到世界,世界之内叫境界,我的感官意识投射所达的世界范围。世界离不开我对世界的感知。
境界– 中国文化美学的巧妙
王国维20岁写了人间词话,之后不碰了,而做古史研究。
中国第一本最早的词的合集:花间集,晚唐五代。
诗有题目,词只有词牌,当时苏东坡、陆游自己都不看不上自己的词。
王国维:词好在境界,好在真,有些话诗说不了,词说得了。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对词高的评价,把对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康德美学,叔本华美学)+印度佛学。
文学:有境界: 真感情 真我投射到外在景物、想象世界、情感上的感触。
无我:外在世界我也在里面,但是不是情感激动型地投入进去,而是我在里头但又可以抽身而出,既在其中又在其外,隔,静观万物皆自得。
表面讲词,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学、韵律文、诗文、中国美学整体的简洁,人生观。
做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传统中国儒家人生观念:成己达人之道,君子成长:辽阔的视野,志向远大。刻苦磨练自己;本心早已在那里。
词:从女子角度写的恋爱感觉,思念情郎的口吻,说出不一样的境界。
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李煜,对亡国的恨意,故国之思的忧愁,借着女子思念情郎的状态。
比喻,比拟
和屈原离骚相似,源头,屈原开始文学典型拿香草美人比喻君子、比喻男人、比喻当陈下的对国家、君王的态度和忠诚和挂念。
给了文人们的表达方式。
文学解释:
词的美学属性,东方艺术,昆曲、京剧、越剧、日本歌舞伎 能剧,梅兰芳,坂东玉三郎,反串。
女性的特质:要眇宜修,悠悠长长连绵不断,而非强烈的,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感情,有大境界,对家国的看法。
男人通过词,曲折隐晦地借着女人的声音,说出来自己无法借着男人的口吻去说的, 对人生国家天下的看法。
隔了一重,却又要表达真情实感。
到了李后主之后,词才中国诗有了直抒胸臆言志。但词仍有区隔,要眇宜修,悠长曲折,真实直接且曲折。
王国维指出:不要用太多代字,桃花-红雨,很隔 – 应该用最直接的语言写。
周邦彦 桂华流瓦
用典
王国维 具有争议的评价:白描 VS 用典 隔,但其实王不是反对用代字、比喻象征隐喻借喻,而是用得不好,为了用而用。词本身已经曲折,隐喻典故,但不能为曲折而曲折,不能庸俗,用烂的字眼。僵尸、滥调修辞, “总有一种 ….” “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有境界:
- 品格、经历:对世界和所写之物有真情实感
- 才华:能真切写出来让读者看到了你看到的世界,感觉到了你感觉到的世界
把真感受用最简单的字表达出来。